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冬枣(模糊匹配)
21条记录
鲁北冬枣优良新品系选育初报

落叶果树 2022

摘要:针对生产中冬枣栽植品种混杂、品种形状退化、果实大小不均匀、果皮厚、肉质粗、含糖量降低等问题,通过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筛选出了河东1、2、3、4、5号5个冬枣优良新品系,均表现为品质好、风土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平原地、沙滩地、盐碱地均可获得丰产,其中河东1号、4号表现更优,均可推广栽植.

关键词: 冬枣 优良新品系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采收期及贮藏条件下冬枣中54种农药的筛查、残留消解动态与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贮藏温度及采收期对冬枣在不同流通环节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并对冬枣中检出的12种农药的安全使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对供试冬枣样品筛查了54种待测农药,共检出12种,检出率为22.6%,均未检出禁用和高毒农药。在室温条件下,多菌灵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4.8~6.0 d,戊唑醇为4.9~11.2 d,苯醚甲环唑为10.0 d,吡虫啉为2.8 d,嘧菌酯为6.9 d。在0℃条件下,多菌灵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5.5~9.4 d,戊唑醇为14.1~57.8 d,苯醚甲环唑为8.6 d,吡虫啉为10.5 d。从不同采收期的冬枣中检出了9种农药,其消解较为明显,其中在商业采收期时,其消解均超过50%。慢性和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及市场采购的冬枣中除多菌灵外,其他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风险可接受。市场采购的冬枣中多菌灵存在不可接受的慢性摄入风险。

关键词: 冬枣 农药筛查 残留 消解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技术识别沾化和陕西冬枣产地的研究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探索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识别陕西和沾化两地冬枣的可行性,本研究应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并结合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SIM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两种建模方法识别冬枣的产地,同时研究了不同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式对模型预测识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原始近红外光谱结合SIMCA和PLS-DA方法识别沾化冬枣和陕西冬枣是可行的,其中PLS-DA方法的准确度更高,对冬枣验证集样品识别率为100%。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冬枣 产地识别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SIMC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成像分析的冬枣微观损伤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微观损伤引起的储藏腐烂损失,延长冬枣的储藏期,提高冬枣的储藏效益,以山东沾化冬枣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轻微损伤发生不到1 h的冬枣损伤部位的高光谱图像,得到波长在871~1 766 nm范围内的256幅高光谱分量图像。结合无信息变量消除法及相关系数法进行特征波长筛选,剔除不敏感波段,选取了944、1 035、1 187、1 376 nm 4个特征波长。对以上4个特征波长对应的分量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第1主成分图像作为待分割图像,对其进行灰度变换等图像预处理,并运用自适应阈值分割法对其进行图像分割,实现了轻微损伤区域的有效识别。对100个轻微损伤冬枣样本的识别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正确识别率为98%。

关键词: 冬枣 损伤检测 高光谱成像 无信息变量消除 相关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时期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后,冬枣不同组织的应激防御酶活性,以及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防御酶的变化。【方法】在冬枣各生长期(芽期、蕾期、花期、幼果期)易受危害部位(嫩叶、蕾、花、幼果)接入不同数量(1—3头)绿盲蝽和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危害24 h后,采摘不同危害程度的冬枣组织,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冬枣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幼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各组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CAT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绿盲蝽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3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幼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活性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唾液进行化学危害)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活性表现不同。

关键词: 绿盲蝽 冬枣 危害 应激防御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盲蝽对冬枣不同生长期的为害

植物保护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绿盲蝽对其重要果树寄主冬枣的为害特点,通过对各生长期叶、蕾、花、幼果等易受害部位接虫试验,研究绿盲蝽对冬枣的为害规律及其对冬枣坐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被害率和刺点数均随着接虫数的增加而增大。嫩叶期最幼嫩的部位顶芽和第1片叶被害率均为100%,第4、5片叶的被害率均为0;相同接虫密度下,花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和幼果;花蕾并存时,花的刺点数显著高于蕾,而被害率无显著差异。花期受害后,坐果数显著降低,其中接1、2、3、4、5头绿盲蝽坐果数分别降低了49.49%、59.60%、84.85%、94.95%、94.87%。研究表明,绿盲蝽对冬枣的为害有明显趋嫩和趋花性,花期受害后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应加强对花、幼果期绿盲蝽种群的控制。

关键词: 绿盲蝽 接虫法 冬枣 刺吸点 坐果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枣绿盲蝽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摘要:近年来绿盲蝽已成为我国冬枣的主要害虫。其刺吸冬枣幼嫩部分的汁液进行危害,造成花芽分化不良,落蕾落花,叶片穿孔,枣果畸形脱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绿盲蝽的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分析了其成灾原因。针对目前绿盲蝽发生的特点以及防治中的问题,介绍了冬枣园绿盲蝽无公害化防治技术。

关键词: 冬枣 绿盲蝽 发生 无公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枣品种幼树冬季修剪试验

中国果树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007—2010年在山东东营进行了冬枣等4个枣品种幼树冬季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重剪和不修剪处理相比,冬季采用轻剪或中剪修剪可显著提高枣幼树的早期产量,大白铃和金丝新4号修剪后产量较高,冬枣和圆铃2号修剪后产量较低;冬季修剪采用重剪,可显著促进幼树生长,增加发枝量、枝长、枝径、二次枝数和冬芽数;综合比较,大白铃品种对修剪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金丝新4号和冬枣,圆铃2号对修剪反应最不敏感;4个枣树品种不同生长势枣头的修剪反应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冬枣 圆铃2号 金丝新4号 大白铃 幼树 修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枣温室提早成熟栽培技术

北方果树 2011

摘要:随着冬枣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枣果集中上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虽然冬枣贮藏保鲜库的发展可延长冬枣成熟后的后供应期,但怎样提早上市也是值得枣区探讨的一个课题。无棣县小泊头镇林业站从2002年开始对冬枣的保护地栽培进行探索和试验,通过8年的努力和反复试验,总结出了"冬枣温室提早成熟栽培技术",为枣农增收提供了新的栽培模式。

关键词: 冬枣 大棚 提早成熟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啶脲在冬枣中的残留检测及消解动态

农药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氟啶脲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氟啶脲的最低检出量为4.45ng,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4mg/kg。在冬枣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1.3%~91.7%,相对标准偏差为0.95%~5.23%,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氟啶脲在冬枣中的半衰期为3.1d,原始沉积量为0.95mg/kg。按0.05g/kg药液质量浓度施药7d后,冬枣中最高残留量为1.37mg/kg。

关键词: 氟啶脲 冬枣 残留 消解 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