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模糊匹配)
447条记录
小麦四个多效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目前小麦中已发现的多效抗病基因有四个,包括 Lr34/ Yr18/ Pm38/ Sr57、 Lr27/ Yr30/ Sr2、 Lr46/ Yr29/ Pm39/ Sr58和 Lr67/ Yr46/ Pm46/ Sr55,这些基因在我国的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明确这4个多效抗病基因用于育种的情况,本研究对来自世界各国的36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在所有检测的材料中,有174份材料至少携带1个多效抗病基因,其中携带 Lr34的有23份,携带 Sr2的有12份,携带 Lr46的有138份,携带 Lr67的仅有对照品种;有8份材料携带2个基因,分别是郑麦9023、西农1376、德抗961、Pavon76、TX03A0148、lasen、MV LAURA和Mason/Jagger;仅有Aca 801携带3个基因.

关键词: 小麦 多效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育种亲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93份小麦品种(系)1RS/1BL易位和抗条锈病基因Yr41的分子检测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因具有丰产和抗病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我国曾一度有超过70%的小麦品种含有该易位系.当前,该易位系在我国小麦中的分布情况还有待确证.迄今,抗条锈病基因Yr41已连续为小麦育种提供抗性20年,利用该基因培育的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在西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然而,该基因在我国小麦中的分布情况仍不清楚,限制了其在不同麦区的开发利用潜力.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特异分子标记ω-sec-p3/ω-sec-p4和Yr41特异分子标记BE446068对1 293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有542份可扩增出1BL/1RS特异标记,占参试材料的41.92%,使用频率仍然较高;有64份材料可以扩增出Yr41特异标记,占参试材料的4.95%,利用频率较低,今后可加强对含Yr41品种(系)的利用.

关键词: 小麦 抗条锈病基因Yr41 1RS/1BL易位系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小麦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研究其在小麦籽粒和秸秆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规律,评估吡唑醚菌酯的膳食风险。方法实验样品经乙腈提取、净化后,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柱(50 mm×2.1 mm,1.7μm)分离,以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结果吡唑醚菌酯在0.0005-0.20 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小麦籽粒、小麦秸秆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66%~97%、88%~9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5.5%、1.2%~12.4%,定量限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消解半衰期为2.74~5.82 d;用药后小麦籽粒中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未检出~0.10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末次施药21 d后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1.0874 mg,风险概率为57.53%。结论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中的消解速度较快,虽不能在小麦中完全降解,但通过膳食评估发现长期膳食摄入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小麦 残留 消解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aNAC14转基因小麦外源目标基因拷贝数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源基因拷贝数是影响转基因植物遗传稳定性及其自身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析 TaNAC14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了14个T_0代 TaNAC14转基因小麦植株,采用BASTA溶液涂抹和目标序列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14个转基因小麦植株中鉴定出9个阳性植株。通过TaqMan实时定量PCR方法,以小麦内源单拷贝基因Pinb为内参基因,对9个T_0代转基因小麦阳性植株中外源目标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_0代转基因小麦再生植株中有5株为单拷贝,4株为双拷贝,其中单拷贝插入整合的比率接近55.6%。选取单拷贝转基因植株收获的种子进行种植,根据BASTA溶液涂抹鉴定对T_(0:1)代小麦株系遗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基因 TaNAC14是可遗传的。此外,还对T_1代转基因小麦目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JW1相比,各转基因小麦植株目的基因 TaNAC14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为后续 TaNAC14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TaNAC14基因 转基因拷贝数 转基因遗传稳定性 目标基因表达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花后高温胁迫后小麦同化物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小麦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以期为小麦抗逆稳产栽培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济南和济阳两地进行,以济麦44为材料,田间搭建高温棚进行高温胁迫处理,设置2个温度处理(CK:未胁迫,H:花后高温胁迫),3个氮肥水平(低氮N1: 180 kg·hm-2,常规氮N2:240 kg·hm-2,高氮N3:300 kg·hm-2).通过分析小麦花前同化物质的转运、成熟期同化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叶片与籽粒中蔗糖合成酶在同化物转运中的作用,阐明了不同施氮量对花后高温胁迫后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不同施氮量对高温胁迫后小麦的减产率影响不同,N1处理减产率为54.78%(济南)和50.19%(济阳),N2处理为24.05%(济南)和25.29%(济阳),N3处理为54.49%(济南)和44.13%(济阳).高温胁迫后,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成熟期同化物积累量、花前营养器官同化物向籽粒中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和积累率、同化物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N2处理旗叶SPAD值、蔗糖合成酶SS-Ⅱ合成方向活性和籽粒蔗糖合成酶SS-I分解方向活性增加.[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可以显著减缓高温胁迫后旗叶衰老,维持旗叶中SS-Ⅱ和籽粒中SS-Ⅱ较高的酶活性,保持较高的同化物合成能力和向籽粒中的转运能力,提高同化物向籽粒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降低高温胁迫后小麦籽粒产量的损失率.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高温胁迫 同化物质积累 同化物质转运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50份小麦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了解不同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选用37对SSR引物分析了350份2012—2017年间进行新品种保护的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7对引物共检测到28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7.784个,变化范围为2~14个;等位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0.268~0.807,平均值0.653;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608,变幅为0.250~0.785.采用neighbor joining法进行聚类,将350份小麦种质划分为四大类,多为具有相同亲本或亲缘关系相近的材料聚在一起.综上,350份小麦种质具有较大遗传差异,可为小麦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喷施调控剂对冬小麦产量及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明确不同时期喷施调控剂(0.01%芸苔素内酯稀释3000倍+氨基酸水溶肥稀释1000倍+海藻酸稀释1000倍)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小麦拔节前喷施调控剂(T 1)、扬花前喷施调控剂(T2)、拔节前+扬花前喷施调控剂(T3)并以喷清水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个小麦生长季,T1和T3处理结实小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T2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2018—2019年成熟期干物质总量、籽粒干物积累量及其所占比例均表现为T1、T3>T2>CK;2019—2020年,T3处理成熟期干物质总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T2和CK,与T1处理无显著差异;籽粒干物质所占比例表现为T1、T2、T3显著高于C K.(3)两个小麦生长季,开花后合成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均表现为T 1、T3>T2>C K.(4)T 1和T3处理间穗粒数、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T2和C K;千粒重显著高于CK,与T2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间穗数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仅拔节前喷施调控剂,有利于提高小麦结实小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能力强,有利于获得高效高产.

关键词: 小麦 化学调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程机械化条件下玉米和小麦播期对周年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通过播期调整、栽培管理优化等措施实现玉米-小麦两熟系统的周年高产,实施玉米-小麦两熟系统周年光能利用效率的量化试验,旨在阐明玉米和小麦播期对周年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明确玉米-小麦系统实现周年高产的各项光能利用指标.2018—2020年,选取黄淮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和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玉米试验采用播期、氮肥和密度的裂-裂区试验设计;小麦试验采用播期、栽培模式和品种的裂-裂区试验设计,两季试验均在同一田块全程机械化条件下进行.玉米播期分别设置6月10日、6月17日、6月24日,小麦播期分别设置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计算光照辐射拦截量和光能转化效率,选取玉米和小麦每个播期中产量最高的处理进行组合,综合分析高产条件下播期对玉米-小麦两熟系统周年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玉米试验中,播期通过影响光照辐射而影响干物质和产量的转化效率,进而影响玉米的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小麦试验中,小麦播期显著影响产量,但与光能利用特性指标变化趋势不一致;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与入射光照辐射籽粒生产效率密切相关.在9个玉米-小麦两熟系统播期组合中,有3个组合的周年产量均约25.0 t/hm2,且均包括玉米的第一个播期;较高的周年光照辐射拦截量促进了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是玉米-小麦两熟系统完成周年高产的重要因素.玉米-小麦周年产量达到25.0 t/hm2时,主要周年光温利用指标如下:周年光照拦截量>3361 MJ/m2,干物质/入射光照辐射>0.63 g/MJ,干物质/拦截光照辐射>1.20 g/MJ,产量/入射光照辐射>0.33 g/MJ,产量/拦截光照辐射>0.62 g/MJ.玉米和小麦系统周年高产与高物质生产密切相关;光照辐射对干物质和产量转化效率的显著提高,是玉米和小麦系统高物质生产的重要生理机制.调整玉米播/收期和优化栽培模式,选择适宜早播和长生育期的品种,增加玉米生长季的光热资源,可进一步提高玉米-小麦周年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全程机械化 周年高产 光照辐射拦截 光能转化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宽苗带前后双镇压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小麦高产、高效技术在生产中的实施对播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联合整地播种机具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针对小麦播前整地环节和播种作业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小麦宽苗带前后双镇压播种机.该机整体结构由全悬挂的驱动耙和折叠悬挂的精量播种机两部分组成,驱动耙与单体仿形的压轮式播种机联合作业,通过播前镇压平土,播后苗带镇压,实现了小麦宽苗带前后双镇压,提高了小麦的播深一致性.田间试验和后期出苗结果表明:该播种机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3.0%,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4.2%,播深合格率为93.6%,断条率0,土壤容重较之前提升了0.193 g/cm3,出苗情况良好,各项性能指标、作业参数均满足国家相关的标准要求和地区的农艺要求.

关键词: 小麦 驱动耙 双镇压 播种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8-2019年度山东省小麦市场行情分析与展望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山东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二大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具有产量潜力高、生产技术水平高、品质优良、加工能力强等突出特点和优势.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了山东省小麦总产量、种植面积、单产变化情况以及2018-2019年度山东省小麦生产和市场运行特点.2018-2019年度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单产和总产增加,收获时间较往年提前2~3天,且小麦品质是近年来最好的;小麦开秤价较低,且新陈麦同价时间比往年提前;前期各收购主体积极性高,收购进度快,后期逐渐平缓;部分农户存惜售心理;面粉企业价格透明,贸易商利润空间被压缩,区域间价差缩小.针对山东省小麦市场供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

关键词: 山东省 小麦 市场行情 发展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