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单季麦秸还田促进小麦-玉米周年碳效率和经济效益协同提高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良 1 ; 刘元元 1 ; 钱欣 1 ; 张慧 1 ; 代红翠 1 ; 刘开昌 1 ; 高英波 1 ; 方志军 1 ; 刘树堂 1 ; 李宗新 1 ;

作者机构: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还田;小麦;玉米;碳效率;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2 年 02 期

页码: 350-3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率与经济效益对小麦-玉米周年不同碳投入量的响应特征。【结果】(1)D和S处理的年均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3.54和5.43 t·hm~(-2);D处理投入土壤中的根系和根茬生物量分别为3.04和2.14 t·hm~(-2),较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根系、根茬和根系分泌物碳投入量分别为1.34、0.97和1.35 t·hm~(-2),较D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2)S处理的资源和农田管理碳投入量为1.73 t C·hm~(-2),较D处理减少51.29 kg C·hm~(-2);S处理的农田碳总投入量为9.00 t C·hm~(-2),较D处理的12.30 t C·hm~(-2)显著减少了26.82%(P<0.05);S处理的年均秸秆碳投入量为2.31 t C·hm~(-2),较D处理减少了60.85%,秸秆投入量的差异是造成农田碳投入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3)S处理的年际平均玉米产量为7.29 t·hm~(-2),较D处理减少了5.48%,D处理的小麦和周年产量为7.76和15.05 t·hm~(-2),分别较S处理减少5.67%和0.26%;S处理的作物周年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19和0.63,较D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S和D处理的周年籽粒碳产出量分别为6.27和6.25 t C·hm~(-2),植株碳产出量分别为15.96和15.74 t C·hm~(-2),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碳生产效率和碳生态效率分别为0.69 kg·kg~(-1)和1.77 kg·kg~(-1),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47%和39.37%(P<0.05)。(5)小麦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分别为1.89万元/hm~2和0.72万元/hm~2,与D处理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分别为1.91万元/hm~2和0.81万元/hm~2,较D处理分别增加了0.38万元/hm~2和0.39万元/hm~2;小麦-玉米周年,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为3.80万元/hm~2和1.56万元/hm~2,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4.81%和51.54%(P<0.05)。【结论】小麦秸秆单季还田在不显著影响小麦-玉米周年籽粒产量以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减少了玉米秸秆的碳投入量,促进了碳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

  • 相关文献

[1]浅析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郝国芹. 2017

[2]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锋,李鹏,张凤云,李新华,孙明柱,高国强. 2011

[3]小麦秸秆还田对小麦、花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才斌,朱建华,成波,张礼凤,孙秀山. 2000

[4]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小麦产量及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影响. 董亮,孙泽强,王学君,董晓霞,郭洪海,郑东峰,马征. 2014

[5]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小麦产量及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影响(英文). 董亮,孙泽强,王学君,董晓霞,郭洪海,郑东峰,马征. 2015

[6]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董亮,孙泽强,王学君,郑东峰,董晓霞,郭洪海,刘兆辉. 2014

[7]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 2016

[8]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 王庆成,刘开昌. 2002

[9]黄淮区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出苗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贾春林,郭洪海,袁奎明,杨秋玲,隋学艳. 2012

[10]小麦氮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王法宏,司纪升,李升东,孔令安,冯波. 2008

[11]都市近郊中低产田鲜食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夏海勇,丁照华,董希文,孔玮琳,汤艳艳,张正. 2016

[12]不同施肥模式对沿南四湖区玉米产量、效益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谭德水,刘兆辉,江丽华,张骞,郑福丽,林海涛,高新昊,徐钰. 2011

[13]新型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马荣辉,王华云,姜新,董艳红,郭跃升,李俊林,丁辉. 2022

[14]鲁中地区玉米减量施肥试验效果研究. 刘玉婷,任延山,宋淑玲,车呈瑾,江丽华. 2022

[15]玉米、小麦皮层形态建成和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比较. 刘霞,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王庆成,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王振林,刘开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李宗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张慧,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分中心. 2007

[16]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于淑芳,杨力,张民,吴文良,巨晓棠,田叶. 2010

[17]控释肥对小麦玉米生物学性状和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于淑芳,杨力,张民,吴文良,巨晓棠. 2010

[18]小麦—玉米周年高产形成的生态条件分析. 张宾,王法宏,司纪升,许晨海,赵明. 2013

[19]利用基因枪技术转化小麦、玉米的研究. 刘金元,时香玉,陈晓,曾昭海,周柱华,陈建爱,王兴军. 1999

[20]复合氨基低聚糖抗病增产剂对几种粮食作物的增产效应研究. 柳春燕,陈靠山.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