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模糊匹配)
7条记录
有机肥替代对鲁西北轻度盐碱地土壤性状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以习惯施肥为对照(CK),设置低(LOF)、中(MOF)、高(HOF)3个有机肥用量与80%习惯施肥配比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对轻度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盐分含量、微生物等性状和冬小麦-夏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用量有机肥替代处理均增加>1 mm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土壤团聚体分布有由微团聚体向中间团聚体过渡的趋势,R0.25、MWD和GMD均有所增加,其中以MOF处理增加较为显著,R0.25、MWD和GMD值较CK分别增加20.66%、45.64%、104.76%。LOF、MOF和HOF处理均明显降低0~4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分别比CK下降12.86%、26.05%和35.05%。MOF和HOF处理下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HOF处理增加最多,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7.1%和1.60倍,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明显。MOF和HOF处理可明显提高小麦、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与CK相比,HOF处理小麦吸收磷、钾分别增加23.2%、13.4%,夏玉米分别增加16.1%、30.8%。中高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较大幅度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增产8.87%~39.70%.其中,HOF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即在减施20%化肥条件下轻度盐碱地适宜有机肥用量为9 000 kg/hm~2。

关键词: 轻度盐碱地 有机肥替代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磷利用效率及土壤盈余磷分布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

花生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是促进作物生长和节约养分资源的关键。为探究不同耕作措施下花生磷吸收效率及土壤盈余磷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莱西望城、招远夏甸和招远齐山三个试验点开展免耕、浅耕、深耕和深松四种土壤耕作措施下花生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耕和浅耕提高了花生产量、磷吸收和磷利用效率。相同磷肥用量下,随着单产每增加1 000 kg/hm~2,磷吸收量、磷肥回收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耕作效率分别提高4.30 kg/kg、0.09 kg/kg、20.40 kg/kg和0.20 kg/kg,花生产量的提高和磷的吸收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团聚体大小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组成有关,在大于2 000μ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随丛枝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的增加而增加,在53~250μm团聚体中细菌所占比例与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50~2 000μm团聚体中放线菌微生物种群占比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研究表明,深耕和浅耕是改善花生田植株生长和磷吸收的较优耕作方式。

关键词: 花生 微生物种群 土壤团聚体 耕作措施 磷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东北黑土区禾本科与豆科作物多样化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特征,为促进黑土地用养结合型种植制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玉米大豆轮作(M-S)、玉米花生间作(M/P)和玉米花生轮作(M-P)等多样化种植模式,以玉米连作(CM)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2020年作物收获后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多样化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多样化种植有利于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降低黏粉粒(<0.053 mm)含量,4种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均显著高于CM处理(P<0.05)。M/S和M-S处理0—2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比例分别比CM处理高17.6%和13.4%,M/S、M-S和M-P处理20—40 cm土层>0.25 mm土壤团聚体比例则分别比CM处理高10.4%、8.3%和10.5%。多样化种植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0—20 cm土层,M/S、M-S、M/P和M-P处理>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M处理高20.7%、24.3%、18.8%和17.8%;0—20 cm土层,M-S、M/P和M-P处理>2 mm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比CM处理高13.0%、16.8%和14.8%。M-S和M/P处理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高于CM处理,而M/S和M-S处理<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总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则低于CM处理。【结论】东北黑土区多样化种植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黏粉粒含量,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利于促进农田土壤碳氮固持。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轮作 间作 玉米 大豆 花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保水剂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保水剂种类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科学评价保水剂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4种不同类型保水剂及2个施用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大团聚体(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分形维数(D)、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在拔节期和收获期土壤R0.25值均高于对照,增幅分别在46.97%~124.89%和9.35%~75.20%。不同类型保水剂及施用量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复合类型腐殖酸保水剂(FSC)和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AS)处理的R0.25值随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大,而有机-无机复合类型保水剂(WT2)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小,且用量加倍抑制了小麦的生长。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收获期,AS、复合类型有机肥保水剂(OSC)和FSC处理的MWD、GMD值显著升高,而ELT、D值显著减小,表明上述3种保水剂均可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其中T8(NPK+10 g/kg FSC)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AS、OSC和FSC保水剂处理MBC显著提高了34.38%~189.27%,MBN显著提高了48.84%~334.89%,其中FSC保水剂对MBC和MBN值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各处理微生物熵介于0.53%~1.64%,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在1.50~4.66之间,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FSC的施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且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团聚体 土壤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水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玉米养分积累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保水剂对粘质潮土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玉米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保水效果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显现,收获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1.45%~65.09%;通过计算5种土壤团聚体特征参数并分析其与土壤粒径组成的相关性发现,聚丙烯酸钠(WT_1)与自制有机肥型保水剂(OSC)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R_(0.25))比施肥处理(T_1)显著提高72.40%和58.00%,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T_1分别显著提高45.91%,67.89%和57.34%,64.11%,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_(LT))显著降低18.51%和14.83%;各保水剂处理使分形维数(D)降低0.10%~2.64%;GMD与土壤各级颗粒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较其他参数可更准确的反应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聚丙酰胺型保水剂(AS)和OSC对于土壤氮素的保持和促进氮素转化效果更好,籽粒含氮量比T_1分别显著上升10.37%和15.67%。OSC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和促进养分吸收利用均具有显著效果,这对进一步研制复合功能保水剂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团聚体 土壤稳定性 玉米养分 分形维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周转,也是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更新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连续9 a的旋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0~5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团聚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旋耕-深松农田显著影响了0~5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较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别比旋耕-深松无秸秆还田(RTA-STA)、旋耕秸秆还田(RTS)和旋耕无秸秆还田(RTA)处理高6.1%、65.4%和87.8%;同时,RTS-STS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团聚体碳含量和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虽然在20~30和30~50 cm土层之间,2个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差异并不明显,但RTS-STS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较0~20 cm土层和RTS处理显著降低。通过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影响的作用力分析可看出,耕作、秸秆及其交互作用是影响不同土层中各处理在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比例及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自身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促进了0~20 c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碳库和对有机碳的贡献,对提升土壤有机碳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2009

摘要: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在大棚番茄田研究了不同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 mm的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大,达43%以上,大于2 mm和小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所占比例较小;正常供水+N1P1.5K0.8+OM63和水胁迫+N0.6P1.5K0.8+OM94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且有机碳主要分配在2~0.25 mm的团聚体上;就产量来说,正常供水+N1P1.5K0.8+OM63是所有处理中产量最高的,而水胁迫+N0.6P1.5K0.8+OM94处理,产量很低。因此,从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质量来讲,正常供水+N1P1.5K0.8+OM63是最好的方案。

关键词: 水肥调控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