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田慎重 1 ; 张玉凤 1 ; 边文范 1 ; 董亮 1 ; Jiafa Luo 1 ; 郭洪海 1 ;

作者机构: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环保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Agriculture Research, Ruakura Research Centre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秸秆还田;深松;活性有机碳;旋耕;碳组分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20 年 36 卷 02 期

页码: 185-192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moval,RT)、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RTS)、旋耕转变为深松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moval,RT-DT)、旋耕转变为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turn,RTS-DTS)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在土壤有机碳中比例的变化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从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对SOC及其各活性组分均产生显著影响,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RTS处理和RTS-D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RT和RT-DT处理高6.1%~15.6%和19.1%~32.3%。并且转变耕作方式后RTS-DTS处理比于RTS处理SOC含量提高16.9%~20.0%。同时,RTS-DTS处理的POC含量比RTS处理高13.6%~53.8%;但RT-DT和RTS-DTS处理的土壤ROC含量较RT和RTS处理都呈下降趋势,RTS-DTS处理的ROC含量比RTS处理下降4.6%~10%;MBC含量降低23.8%~30.6%。虽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处理的DOC含量,但RTS转变为RTS-DTS处理后,其3个土层的DOC含量下降了8%~41%。相比于RT和RTS处理,RT-DT和RTS-DTS处理0~30 cm各土层中LO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OC与ROC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SOC及各组分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耕作方式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SOC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这更有利于SOC的有效积累,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固存。

  • 相关文献

[1]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2]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宁堂原,董晓霞,董亮,郑东峰,郭洪海. 2016

[3]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2016

[4]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王法宏. 2019

[5]玉米苗带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荐世春,张宁宁,王小瑜,邸志峰,彭强吉,付乾坤. 2015

[6]基于ANSYS的2BYFGJ-4型播种机机架优化设计. 付乾坤,荐世春,张宁宁,彭强吉. 2015

[7]耕整地作业技术/方式对土壤以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杨发展,王黎阳,李维华,牟家宏,荐世春,史嵩. 2019

[8]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2016

[9]1GF-200旋耕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 位国建,荐世春,姜伟,邸志峰,周继磊. 2014

[10]黄淮海北部水浇地小麦深松深耕机条播技术模式. 赵广才,朱新开,王法宏,周继泽,李洪文. 2014

[11]黄淮海南部水浇地小麦深松深耕机条播技术模式. 赵广才,朱新开,王法宏,周继泽,李洪文. 2014

[12]北方旱地用行间振动深松机的设计与试验. 王彬,马蕾,李维华. 2014

[13]北方玉米地仿生振动式深松机的研制及试验. 王彬,徐建高,李维华. 2021

[14]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 2009

[15]长期施肥下山东潮土固碳特征及产量效应. 薄录吉,李彦,张英鹏,仲子文,孙明,李冰,刘兆辉,孙翠平. 2022

[16]木酢液灌根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石延茂,董炜博,王辉,曹化志,何雄奎. 2004

[17]美国扁桃的土肥水管理技术. 李林光,杨建明. 2003

[18]木霉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分析. 陈为京,陈建爱,王未名. 2003

[19]山东青岛、临沂花生田土壤霉菌菌相调查. 唐静,房保海,姜英辉,贾俊涛,谢宏峰,迟玉成. 2011

[20]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李新华,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郭洪海.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