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叶宽的遗传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丽华 1 ; 魏昕 1 ; 孟鑫 2 ; 林海建 2 ; 樊庆琦 3 ; 鲁晓民 1 ; 曹丽茹 1 ; 张前进 1 ; 张新 1 ; 王振华 1 ;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穗三叶;叶片宽度;遗传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22 年 005 期

页码: 49-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叶片是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器官,对玉米产量贡献巨大。利用1份玉米穗三叶窄叶和2份穗三叶宽叶自交系为材料,构建2套6世代分离群体(群体1和群体2),利用经典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玉米穗三叶叶片宽度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套群体穗三叶叶宽遗传均受不同的基因数量控制,属于不同的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群体1中,穗上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穗位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B-1),穗下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模型(B-2)。在群体2中,穗上叶叶宽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3),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综上可知,玉米叶宽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且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玉米穗三叶的遗传模式存在差异,穗位叶、穗上叶及穗下叶的遗传模式均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 相关文献

[1]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含水量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周东升,赵延明,侯恒军,李广贤. 2011

[2]西葫芦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陈凤真,何启伟,樊治成,盛金. 2007

[3]大白菜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于占东,何启伟,王翠花,牟晋华,刘春香,刘继保. 2005

[4]都市近郊中低产田鲜食玉米/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初探. XIA Hai-yong,夏海勇,DING Zhao-hua. 2015

[5]山东地区玉米粗缩病病原基因组片段S6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赵传志,李爱芹,朱妍妍,夏晗. 2011

[6]我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耐旱性的变化趋势. 孙琦,张世煌,李明顺,孟昭东,张发军,李文才,于彦丽. 2012

[7]基因枪法获得玉米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徐立华,张举仁,许方佐,周柱华,邱登林,邢燕菊,阴卫军. 2006

[8]我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生产利用和发展前景. 石德权,郭庆法,汪黎明. 2000

[9]山东省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于建垒,宋国春,赵德友,李美,李以三,张寿江,林相璀. 1999

[10]几种抗病毒制剂对玉米病毒病的防控效果. 尚佑芬,史修珂,王精勇,赵玖华,路兴波,王升吉. 2006

[11]玉米、小麦皮层形态建成和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比较. 刘霞,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王庆成,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王振林,刘开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李宗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张慧,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分中心. 2007

[12]黄淮海夏玉米育种目标、种质改良及品种选育方法探析. 汪黎明,刘铁山,张发军,孟昭东,高新学. 2007

[13]分子标记数值化系谱与玉米种质创新. Guo Qing-fa,郭庆法,Han Jing,韩静,Lu Shou-ping. 2008

[14]新的玉米NAC类基因ZmNAC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柳展基. 2008

[15]硫素胁迫对玉米苗期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孙旭东,刘开昌,李宗新,张慧. 2015

[16]辐照玉米群体轮回选择的效果. 周柱华,王增贵,王秀梅,吴德芳,胡世昌,邢燕菊,单成钢. 1995

[17]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玉米耐盐自交系. 徐立华,阴卫军,周柱华,邢延菊,许方佐. 2006

[18]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兰海,高世斌,樊庆琦,曹墨菊,唐祈林,潘光堂,荣廷昭. 2006

[19]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于淑芳,杨力,张民,吴文良,巨晓棠,田叶. 2010

[20]优良玉米自交系鲁原476及其杂交种鲁原单22号的选育. 周柱华,徐立华,许方佐,邢燕菊,邱登林,阴卫军.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