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后茬作物产量(模糊匹配)
1条记录
毛叶苕子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后茬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加之冬春季节降雨量少,淡水资源匮乏,耕地冬春休耕现象普遍。于2020年9月—2021年10月,以冬春休耕为对照,研究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对土壤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动态变化和后茬作物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覆盖植物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产能提升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1年试验期内,与冬春休耕相比,种植毛叶苕子可以降低土壤EC,提高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翻压后则显著降低pH,并提高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与休耕相比,试验期内毛叶苕子处理平均pH降低0.12,平均土壤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SOC)、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ROC/SOC分别提高15.1%、5.5%、6.3%、99.1%、8.2%和89.9%,平均EC则基本持平。毛叶苕子处理的后茬玉米籽粒产量提高15.9%,增产效果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TN、SOC、DOC、ROC呈正相关,与pH、EC呈负相关。毛叶苕子翻压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与TN和pH的相关关系增强,与TN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后土壤TN升高和土壤pH降低,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综合作用使后茬玉米产量提高。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相对于冬春休耕,冬春季种植毛叶苕子对土壤改良和后茬作物产量提升优势明显,可考虑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优选模式。

关键词: 毛叶苕子 黄河三角洲 盐碱地 土壤活性有机碳 后茬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